良辰美景 薪火相传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7-06-23   

昆山“小昆班”小学员表演昆曲《游园》,杨荟颖饰杜丽娘、黎淼饰春香。    陈 扬 摄

    中国文化报记者  张  婷
    夏夜的恭王府,红灯映绿树,蛙声和蝉鸣,丝弦之声不绝于耳,别有一番雅致……在文化部非遗司支持下,恭王府博物馆与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共同推出的“良辰美景·2017非遗演出季”系列经典活动,近日在北京恭王府大戏楼与国图艺术中心精彩亮相。
    昆曲艺术薪火相传
    今年是北方昆曲剧院建院60周年,也是昆山“小昆班”建班30周年。此次演出季上,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特别邀请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昆曲团体,献上《扈家庄》《游园》《花木兰》《梁红玉》等经典折子戏。
    首次进京的昆山“小昆班”表现格外引人注目。9岁的刘佳怡就是“小昆班”里一名优秀的小学员。她此番在非遗演出季上表演了《花木兰》。个子小小的她扮上戏装后,无论是功夫还是演唱都有模有样,不输成人。“这是我见过的最Q的花木兰了,太棒了,看不够!”一位大学生边鼓掌边赞叹。“这些孩子这么小,就在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有出息!”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一位老奶奶说,“我一定要带小孙子来看这演出。”
    “‘新传’永远是昆曲‘薪传’的第一要务。北方昆曲剧院的中青年艺术家、昆山‘小昆班’的少年传承者,都是昆曲命脉生生不息的源泉。”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田青表示,作为有着约600年历史的古老剧种,昆曲久唱不衰、备受追捧,但随着人们生活娱乐方式的丰富和审美的不断变化,昆曲逐渐式微。如今,无论是苏州昆剧传习所的建设,还是北方昆曲、永嘉昆曲和湖南昆曲等的努力,都试图将精致的昆曲传统在新时代、新生活中延续,为古老的昆曲寻求新发展。
    名家荟萃琴瑟和鸣
    此次演出季的另一大亮点是“古琴名家名曲展演”。展演中,当今琴坛颇具影响力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和青年古琴新锐云集,吴钊、丁承运、李凤云、赵家珍、戴晓莲、金蔚、林晨、任静与知名箫演奏家王建欣、瑟演奏家付丽娜,联袂为观众带来古琴独奏与琴箫合奏、琴瑟和鸣的雅宴。
    林晨、王建欣献上琴箫合奏《忆故人》,曲调委婉低回,寄托无限相思之意。吴钊(古琴)、张旭光(二胡)共同演奏《鸥鹭忘机》,丝弦之间流淌着盎然生机和怡然自得的情趣。丁承运、傅丽娜夫妇联袂献上《神人畅》,于琴瑟和鸣中再现优游畅快的远古遗响。
    一曲曲绕梁琴音令观众如痴如醉。“这老祖宗的文化听着就是有味啊!”北京市某中学教师李女士说。家住沈阳的王先生专程赶来听这场音乐会,直言“第一次现场欣赏琴瑟合奏,大开眼界,不虚此行”。
    继承优秀传统、维护文化多样性,一直是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的奉行的宗旨,也是此次音乐会的理念。“我们从不认为只有传统好,新创就不好,它们各有意义。”田青说,“既要坚定地继承传统,又要大胆地创新发展。对各个流派、各个新创作品,我们都应一视同仁地尊重。”
    古琴昆曲进驻校园
    为了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此次演出季还将艺术舞台搬进校园——6月9日、13日,昆山“小昆班”的小演员们走进北京55中学和101中学,开展了两场“把遗产交给未来——古琴昆曲进·驻校园”演出。
    “把遗产交给未来——古琴昆曲进·驻校园”是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在文化部支持下,于2010年发起的大型持续性系列活动,旨在播撒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让昆曲、古琴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在现代化进程中真正实现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
    活动现场,知名昆曲学者、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副会长周秦讲解昆曲,在专家导赏下,中学生们在同龄传承者的表演中畅享昆曲之美。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