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露天惠民演出绽放更大魅力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5-05-13
秦 毅
我们需要在融合性、品牌化、参与度三个维度上深耕,让露天舞台真正成为惠民乐民的精神沃土。要注重破界融合,以舞台的丰富性增强观众黏性;要着力培育品牌IP,构建可持续的惠民影响力;要敢于重构观演关系,打造全民参与、携手共创的演出现场。
当5月的风裹挟着火热拂过城市广场、乡村戏台,夜幕下,露天舞台的灯光变得愈加璀璨,惠民演出在升腾的火热中正在迎来年度盛况。从专业院团到民间团体,一场场承载着文化温度的惠民演出如繁星点缀夏日夜空。
如何让这些演出不仅成为季节性的文化盛会,更能形成持续的文化磁场?如何在短暂的艺术呈现中构建长久的情感联结?我们需要在融合性、品牌化、参与度三个维度上深耕,让露天舞台真正成为惠民乐民的精神沃土。
首先,要注重破界融合,以舞台的丰富性增强观众黏性。比如,首届中国新疆民间艺术季优秀节目巡演西安站的一场惠民演出,近期在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区成功举办。除主舞台上的节目呈现外,舞台下,不但有新疆民间艺术家、演员与陕西本地文艺工作者共同参与的快闪表演,还有非遗市集上五彩斑斓的非遗工艺品、匠心独具的特色手作,均牢牢地吸引了广大市民和游客。惠民演出以“文艺+文旅资源推介、非遗产品展销”的方式,更好地展现新疆文旅的魅力,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合作。
除文旅融合、演出与销售结合外,惠民演出在基层呈现时,要善于与当地节会、市集相融合,从而在引流的同时,扩大受众面、提升院团影响力。与此同时,在赴外地演出时要善于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并将其融入节目之中。通过演出内容与地域文化的有效对接,最大程度地拉近节目与观众间的联系,增强观众认同感。
其次,要着力培育品牌IP,构建可持续的惠民影响力。品牌化是提升惠民演出辨识度的关键,一个知名的演出品牌,不仅能吸引更多观众,还能提升演出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文艺院团打造自己的露天惠民演出品牌,需要在节目质量、演出风格、宣传推广等方面下功夫。不但要让观众看到高质量的演出,而且要努力形成特色、具备独特的风格,培育并壮大观众群。
比如,“周周有戏看”是陕西商洛市的常态化惠民演出品牌。自2023年7月启动以来,“周周有戏看”秉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理念,以商洛花鼓、商洛道情、秦腔等传统剧种为核心,融合现代创新元素,累计举办演出逾百场,吸引观众约40万人次,在商州城区及周边县区成功圈粉,赢得群众好评。
最后,要敢于重构观演关系,打造全民参与、携手共创的演出现场。重构观演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是要打破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界限,让观众从被动的欣赏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这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的参与度,更是关系演出传播力、影响力的关键因素。对此,除设置一些互动环节,邀请观众上台与演员一起表演、进行知识问答等,还可以让观众参与演出的策划、节目选择等环节。
比如,一些文艺院团在演出前通过社交媒体发起投票,让观众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这种方式不仅能让观众更期待演出,还能让演出更加符合观众的喜好。此外,科技的发展也为重构观演关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可以让观众更加沉浸在演出中,并且增强演出前后的持续关注与互动。
站在新的发展阶段,露天舞台不仅是艺术传播的空间载体,也是城乡文化的会客厅、代际沟通的连心桥,是培育文化认同的开放式大学堂。期待更多文艺院团把握机遇,通过与政府部门、社会力量的广泛深入合作,以融合创新打破舞台边界,以品牌化思维塑造文化地标,更好地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让惠民演出在星辉斑斓里奏响时代之歌,诠释“艺术为人民”的真谛。
源自:中国文化报
我们需要在融合性、品牌化、参与度三个维度上深耕,让露天舞台真正成为惠民乐民的精神沃土。要注重破界融合,以舞台的丰富性增强观众黏性;要着力培育品牌IP,构建可持续的惠民影响力;要敢于重构观演关系,打造全民参与、携手共创的演出现场。
当5月的风裹挟着火热拂过城市广场、乡村戏台,夜幕下,露天舞台的灯光变得愈加璀璨,惠民演出在升腾的火热中正在迎来年度盛况。从专业院团到民间团体,一场场承载着文化温度的惠民演出如繁星点缀夏日夜空。
如何让这些演出不仅成为季节性的文化盛会,更能形成持续的文化磁场?如何在短暂的艺术呈现中构建长久的情感联结?我们需要在融合性、品牌化、参与度三个维度上深耕,让露天舞台真正成为惠民乐民的精神沃土。
首先,要注重破界融合,以舞台的丰富性增强观众黏性。比如,首届中国新疆民间艺术季优秀节目巡演西安站的一场惠民演出,近期在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区成功举办。除主舞台上的节目呈现外,舞台下,不但有新疆民间艺术家、演员与陕西本地文艺工作者共同参与的快闪表演,还有非遗市集上五彩斑斓的非遗工艺品、匠心独具的特色手作,均牢牢地吸引了广大市民和游客。惠民演出以“文艺+文旅资源推介、非遗产品展销”的方式,更好地展现新疆文旅的魅力,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合作。
除文旅融合、演出与销售结合外,惠民演出在基层呈现时,要善于与当地节会、市集相融合,从而在引流的同时,扩大受众面、提升院团影响力。与此同时,在赴外地演出时要善于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并将其融入节目之中。通过演出内容与地域文化的有效对接,最大程度地拉近节目与观众间的联系,增强观众认同感。
其次,要着力培育品牌IP,构建可持续的惠民影响力。品牌化是提升惠民演出辨识度的关键,一个知名的演出品牌,不仅能吸引更多观众,还能提升演出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文艺院团打造自己的露天惠民演出品牌,需要在节目质量、演出风格、宣传推广等方面下功夫。不但要让观众看到高质量的演出,而且要努力形成特色、具备独特的风格,培育并壮大观众群。
比如,“周周有戏看”是陕西商洛市的常态化惠民演出品牌。自2023年7月启动以来,“周周有戏看”秉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理念,以商洛花鼓、商洛道情、秦腔等传统剧种为核心,融合现代创新元素,累计举办演出逾百场,吸引观众约40万人次,在商州城区及周边县区成功圈粉,赢得群众好评。
最后,要敢于重构观演关系,打造全民参与、携手共创的演出现场。重构观演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是要打破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界限,让观众从被动的欣赏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这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的参与度,更是关系演出传播力、影响力的关键因素。对此,除设置一些互动环节,邀请观众上台与演员一起表演、进行知识问答等,还可以让观众参与演出的策划、节目选择等环节。
比如,一些文艺院团在演出前通过社交媒体发起投票,让观众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这种方式不仅能让观众更期待演出,还能让演出更加符合观众的喜好。此外,科技的发展也为重构观演关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可以让观众更加沉浸在演出中,并且增强演出前后的持续关注与互动。
站在新的发展阶段,露天舞台不仅是艺术传播的空间载体,也是城乡文化的会客厅、代际沟通的连心桥,是培育文化认同的开放式大学堂。期待更多文艺院团把握机遇,通过与政府部门、社会力量的广泛深入合作,以融合创新打破舞台边界,以品牌化思维塑造文化地标,更好地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让惠民演出在星辉斑斓里奏响时代之歌,诠释“艺术为人民”的真谛。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