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新演看点多,京剧《盗魂铃》呈现年轻态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5-05-06   

  千龙网讯 5月2日,升级版《盗魂铃》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与观众见面。此次演出是向京剧大师荀慧生先生诞辰125周年的致敬之作,由王梦婷继续领衔,更特邀马派老生名家朱强加盟。
  经典剧目《盗魂铃》作为一出娱乐性极强的“玩笑戏”,一向深受观众欢迎。由于这一剧目需要演员掌握多个流派、多个剧种的唱法,表演难度颇高,因此在当代京剧舞台上较为少见。2024年,在北京京剧院的跨年晚会上,王梦婷凭借《盗魂铃》中的精彩表演引发网友关注,其中一句现代台词——“高端的食材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更是让观众“笑到流泪”,成为该晚会的一大亮点。

  双面演绎:从端庄青衣到诙谐花旦
  传统《盗魂铃》剧情相对简单,以演员反串和才艺展示为主要看点。此次新版的最大亮点在于编剧团队对剧情的完整化处理。“我们想方设法让这个戏更圆满,”王梦婷介绍,虽然《盗魂铃》采用女妖和猪八戒的人设,但实际上与《西游记》原著情节无关,完全是虚构的,“为此,创作团队深入挖掘了《西游记》中宝象国三公主百花羞与黄袍怪的故事情节,为原本单纯的‘盗铃’行为赋予了合理的前因后果。通过加入百花羞公主作为主线人物,并设计翘嘴狐狸盗取黄袍怪内丹献给金铃大仙的情节,不仅保留了传统戏的精华,更使全剧叙事更加连贯丰满,故事逻辑更加清晰完整。”
  此次升级版《盗魂铃》的一大亮点是王梦婷在剧中一人分饰两角,且这两个角色在性格、行当和表演风格上截然不同。这也为她的表演带来挑战:演出前半场的人物——百花羞公主需要以青衣应工,展现端庄稳重的气质;后半场的金铃大仙则回归花旦本工,要求活泼俏皮的表演。这种强烈的反差对演员的功力要求极高。
  王梦婷在塑造百花羞这一角色时,注重人物形象的稳重、端庄和贵气,而在演绎金铃大仙这一人物形象时,则注重诙谐、幽默和可爱的特点。她在青衣和花旦角色间游刃有余,既演绎梅尚程荀“四大名旦”的经典唱腔,又带来李派老旦和麒派老生的经典段落,原汁原味地呈现曲艺小调和唱段。
  “这是我第一次唱老旦,之前我只反串过老生。”王梦婷说。此次表演对王梦婷的嗓音控制和演唱技巧提出了极高要求。为了掌握李派老旦嗓音苍劲的状态,她不仅反复聆听李多奎先生的录音,还深入研究李鸣岩老师的唱腔,并特别请教了李鸣岩老师的亲传弟子康静,细致钻研李派唱腔的精髓。严谨的学习和练习,让王梦婷的老旦反串给观众带来了极大惊喜。
  “收获观众的肯定,我很高兴。而且从我个人来说,能够掌握一个行当和流派的技法,让我觉得也很有收获。”王梦婷表示,作为专业演员,不断挑战自己的能力是她的责任和追求。

  跨界融合:当京剧遇见探戈与相声
  升级版《盗魂铃》在艺术形式上的大胆创新令观众耳目一新。主创团队突破了传统京剧的表演框架,巧妙融入了探戈舞蹈和相声表演等元素,创造出独特的舞台效果。
  王梦婷与朱强合作表演的探戈舞段堪称全剧亮点之一。创作团队没有简单照搬原版音乐,而是创新性地使用板胡来演绎经典曲目《一步之遥》,实现了中西艺术的有机融合。王梦婷谈到创作过程,“如何能够把这种国际化的舞蹈与戏曲融合,最后我选择用民族乐器中音板胡,让观众觉得既新颖又不违和。”这种处理既保持了京剧的民族特色,又赋予了传统艺术国际化的表达方式,网友评价看这段表演就像“坐在塞纳河河畔喝着豆汁”,形象地概括了这种奇妙的艺术混搭效果。
  在相声表演环节,王梦婷与朱强挑战了马三立大师的经典段子《所答非所问》。虽然首次尝试相声艺术,但王梦婷表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相声这门艺术很考验演员在台上的脑子和灵活性。”她坦言,“真的很难,但通过这次舞台实践,我深刻感受到这门艺术的魅力。”

  破圈密码:让传统艺术与当代观众共鸣
  新版《盗魂铃》在保留传统喜剧框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更符合当代观众审美的笑点。创作团队对剧目原有“梗”进行了筛选和更新,加入了现代网络流行语,使演出更具时代感。
  “传统剧目《盗魂铃》中是没有这么多的‘包袱’。”王梦婷介绍说,“一些台词基本是当时年代里的一些幽默元素,可能在当下语境里,观众是听不懂的。”为此,创作团队在保留传统幽默元素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现代观众熟悉的内容,使演出效果更加火爆。在王梦婷看来,演出既尊重了传统喜剧的本质,又拉近了与年轻观众的距离。
  这也是《盗魂铃》吸引观众的秘诀,“精心设计,用心表演,在表演中与观众碰撞出火花。”王梦婷强调,京剧作为舞台艺术,需要与观众建立互动关系,这种即时的情感交流是剧场艺术不可替代的魅力所在。
  此次升级版《盗魂铃》在舞台视觉呈现上也有诸多创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结尾处设计的巨型铃铛效果,配合灯光和烟雾,创造出震撼的视觉奇观。“我们做了一个大的铃铛,一是希望能够给观众明显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希望以现代化的舞美设计,在服务剧情的同时增强演出的观赏性。”尽管由于排练时间紧张,这一次巨型铃铛的设计准备仍有一些仓促,但王梦婷认为,这一在传统戏曲中大胆运用现代舞台技术的做法,值得去尝试。
  薪火相传:名家提携与流派传承
  今年适逢京剧大师荀慧生先生诞辰125周年,作为荀派传承人,王梦婷在《盗魂铃》中巧妙践行着荀慧生先生“演人别演行”的艺术理念。她塑造的百花羞公主虽以青衣应工,却通过荀派特有的编腔处理,在端庄中透出灵动。“每个吐字归音都带着荀派基因,但观众感受到的是鲜活的人物。”王梦婷说。这种不着痕迹的流派融合,也恰是她近期复排《玉堂春》等经典剧目后的心得体会。
  马派老生朱强此次不仅挑战猪八戒这一喜剧角色,更反串梅派青衣,以多流派演绎诠释京剧的包容性。排练中,朱强作为资深艺术家,对后辈的“放养式”指导令王梦婷印象深刻。“朱强老师从不限定我的表演框架,但在关键处总会精准点拨。”王梦婷回忆整个排练过程,感觉和朱强老师合作非常默契。“与前辈艺术家同台,他们会带动你在舞台上实现更大的进步,让年轻演员在舞台火候、节奏把控等方面获益良多。”
  一直以来,北京京剧院关心青年演员成长,并为京剧艺术守正创新发展提供“传统为体、创新为用”的创作环境,这也为《盗魂铃》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而《盗魂铃》的创排过程也生动诠释了京剧“一棵菜”的精神:当不同流派、不同代际的艺术家在舞台上碰撞交融,传统艺术的生命力便在这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源自:千龙网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