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热血谱写的一曲生命赞歌——评越剧现代戏《南堡壮歌》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2-06-16   

  浙江杭州桐庐县越剧传习中心创演的原创越剧现代戏《南堡壮歌》,以1969年7月发生在桐庐南堡的特大洪灾为题材,将这场灾难作为背景和推动剧情发展的戏剧力量,塑造了一对恋人关菊仙、何焕根因洪灾而导致的悲欢离合,并以他们为代表,展现了南堡人民团结互助、奋发图强的动人事迹和伟大气概。
  这是桐庐人耳熟能详的故事。1969年7月5日,位于分水江畔的南堡村遭受特大洪水袭击——全村变成一片废墟,只剩下一个破灶头、半间屋架子和一棵苦楝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关怀下,南堡人民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实现了“粮食生产一年自给,两年有余,三年建设新南堡”的奇迹。

剧照

  艺术再现的人性讴歌
  1970年6月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以《泰山压顶不弯腰》为题的通讯报道,一时间全国掀起了学习“南堡精神”热潮。半个多世纪后,越剧《南堡壮歌》从史实中提取艺术养分,再现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奏响了一曲丰盈饱满的人性赞歌。
  一是诗意地再现真实。再现真实是指以真实、客观的审美理念,对人类生活或自然境况作出感性的模仿与呈现,真实而非虚构地建筑事件或塑造人物。中国哲学主张主客体二元统一,即天人合一,这种辩证思维对戏剧创作中真实性的挖掘有启示意义——努力做到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和谐统一。《南堡壮歌》用倒叙的方式入戏,以“奶奶,现在的生活幸福吗”发问,引出过去与现在生存状态、生活情貌的对比,二者的对话,似把观众带入场景里,使观众也似在与祖孙俩对话,给人一种亲切感。

剧照

  艺术真实是指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对生活真实进行二度艺术创作,浓缩并凝练出生活真实的真谛,艺术化地升华生活中的真实。当然,这种艺术手法的呈现,不是简单的表现和人为有意识的嵌入,而是编剧导演创作的艺术手法,是一种创作理念的体现。如剧中,导演把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艺术典型化处理,赞颂了关菊仙与何焕根生死不离的爱情故事,让观众对中国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作出反思,清晰又诗意地呈现中国的文明根脉。
  二是生命主题的真切表达。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生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独特的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比如,中国文化强调的“中”,就是把作为主体的人放入天地宇宙间,和宇宙进行交流。在第二场中,是乡亲们眼睁睁看着何焕根被洪水冲走的半个月后,生死未卜的他音讯全无,这时,关菊仙来到自己只剩下半爿房架、半个灶台的婚房处,心情沉痛地面对孤零零的苦楝树唱道:“这苦楝树挺得过大洪水,/焕根哥你是否也能得安归?/苦楝树根深叶茂证奇迹,/你也福大命大度凶危!”在第五场中,是洪灾过去的几个月后,左臂截肢的何焕根出现在自己的婚房处,面对仅剩的苦楝树唱道:“万丈深情苦思念,/昼夜难眠痛熬煎。/可又不敢把她见,/我心如旧身已残!”这两场同一地点、不同人物借物抒情的咏叹,虽只是对客观现实的描绘,但字里行间都包含着真切动人的情感,令人唏嘘。
  三是地域文化的展示与继承。民间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之特点。《南堡壮歌》的舞台场景是在何焕根与关菊仙的婚房、河滩稻田、南堡胜天坝工地间切换,通过影像化的戏剧叙事向观众展示南堡人民战天斗地的艰辛与不屈意志,给观众带来震撼人心的视听体验。剧中每个独立个体的生存愿望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愿望,更是为了他人着想——把人定胜天的主题意旨表现得生动感人,给予观众心灵的慰藉与愉悦,让他们体会到南堡人民淳朴的人性高度,这也是戏剧艺术的终极价值追求。
  《南堡壮歌》就这样通过艺术手段让观众沿着历史的足迹,去经历当地人民的苦难与奋斗史,让今天的我们可以更真实、生动、直观地感受到这一路上的艰辛曲折——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不退却;铭记前人,精神指引永向前。
  坚贞不渝的情感力量
  英国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说过:“爱的力量是和平,从不顾理性、成规和荣辱,它能使一切恐惧、震惊和痛苦在身受时化作甜蜜。”这为《南堡壮歌》指明了情感的力量。
  爱是一种强烈的、积极的情感状态和心理状态。这种感情起源于人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或者人和事物之间的联结,也可以起源于钦佩、慈悲亦或共同的利益。《南堡壮歌》中,关菊仙与何焕根的爱情,让观众看到了温暖的吸引、强烈的热情以及无私的付出。在两人喜结连理的大好日子里,滚滚洪水来袭,在这紧急关头,这两位党的好儿女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先是各自将村民推举到苦楝树上;当发觉关菊仙被浪涛打倒淹没后,何焕根又潜入水中把关菊仙托举上苦楝树干,自己却被洪水冲走了。这种牺牲自我、成全对方的精神,弥足珍贵,不仅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情怀与担当,还体现了铮铮铁骨的胸襟与品格。

剧照

  爱是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爱一个人,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处理事情。所谓心灵相通,最基本的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去体会他(她)的感受,这种相互担待的爱,才能保鲜与持久。毁容又残疾的何焕根忍不住想念关菊仙之心,回到家园尽毁的南堡,在残存的苦楝树下寄托相思,却没有勇气站到关菊仙面前——“心如旧,身已残;身已残,梦怎圆”,道尽心中的苦涩、挣扎与绝望。不拖累爱的人,让她有更美好的未来可续,这样一份处处为对方考虑的沉甸甸的爱,让观众看到了爱情的无私无价。当然,这个想法是对的,是善良的人处理事情的态度,但其实做决定前,还要看对方的态度,这样才不会伤害无怨无悔爱着自己的人。
  爱是不离不弃的信念。喜欢一个人是发自内心对这个人的认可,而不是别人眼中所谓的完美形象,更不会为了迎合别人的眼光,改变自己的认知观念,喜欢就有足够的信念和动力去爱对方。可以这么说,真正喜欢一个人,是发自内心柔软的一种爱。在剧中,误以为何焕根已牺牲后,关菊仙的舅舅给她介绍家境殷实且在大城市工作的对象,为了女儿的幸福,关妈妈也不惜逼迫关菊仙答应,但她没有屈服,她誓要完成何焕根的遗志——“重建新南堡”!正是这份不离不弃的爱的信念,让她立志:“焕根活着,我等他回来;焕根死了,我就嫁给这棵苦楝树!”信誓旦旦,掷地有声。
  《南堡壮歌》就这样通过相恋的两人守护爱心、恪守誓言的舞台演绎,反映出普通人缔造的爱情神话真诚又纯粹,通透不矫情。
  象征主义的表现特色
  象征主义一词源于希腊文Symbolon,它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几经演变,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惯代表”,即引申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就叫做“象征”。它与通常人们用的比喻不同,它涉及事物的实质,含义远较比喻深广。象征派主张强调主观、个性,以心灵的想象创造某种带有暗示和象征性的神奇画面,他们不再把一时所见真实地表现出来,而是通过特定形象的综合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内在的精神世界。
  象征主义认为宇宙万物与人类的精神之间存有某种互相契合的“对应”关系,主张将宇宙万物作为各种人类精神或社会观念的象征来加以表现。象征主义戏剧的基本特征则是客观地描写现实、强调表现直觉和幻想,注重主观性与内向性,追求内心“最高的真实”。《南堡壮歌》基本体现了这些特征。

剧照

  该剧共七场,其中有四场的舞台上出现了苦楝树,关菊仙、何焕根更是在这棵苦楝树下追忆、思念、痛苦彷徨,并且还交谈、析惑、解开心结。苦楝树不仅是他们寄托情思、倾吐衷肠的物象,也是他们感情的见证、人心的验证。苦楝的谐音与苦恋近似,如果从字面上理解,它带有惆怅之意,常被人们用来表达无限感慨之情。而它的花期通常于三夏时节,在旧社会被人们看作是救命的良药,因为开花就好似告诉人们收获季节到了,因此也可寓意着丰收和美满。此外,苦楝树的花语是:望向远方,只为一眼就能看见人海中你温暖的笑颜。为此,贯穿于该剧始终的苦楝树,已成为主人公的原型意象,富有象征主义色彩。
  苦楝树下的爱情故事让观众动容,他们“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坚强”“牺牲小我,顾全大局的坚韧”让我们内心澎湃,这是深藏桐庐人体内的满腔热血!该剧在荡气回肠的音乐声中,上演着抗洪时重要关头的抉择、“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为民初心和可歌可泣的南堡爱情故事,使观众体会到恍惚若有所悟,其中又有深意——在扑朔迷离的剧情推动下,这场以爱情为主线的奋斗故事,运用大量的暗示和象征来隐喻、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在光与影的交织中展露人性的力量。
  低沉浑厚的现场音乐、张弛有度的舞台节奏与简洁素朴的场景转换,每个音符都恰如其分地串联起主人公的奇思妙想、奇遇奇迹;在苍凉、压抑、神秘的舞台布景渲染下,无论是个人的沉浮起落还是集体的灾难险阻,都深深吸引着观众,让他们为剧中人的命运遭际感慨、兴叹,最后共同扬起理想的风帆,去迎接劫后的曙光……
  天灾无情人有情。党和国家对南堡人民的关心救助,造就了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南堡精神,这是中国人坚毅顽强、永不言败的民族特性和优良传统。《南堡壮歌》通过戏剧真实性内涵的挖掘,凸显人性光芒,给观众带来心灵抚慰,从而启发出他们对生命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意义深远。
  (图片由桐庐县越剧传习中心提供)
  责编:吴双莹
  作者:骆蔓 来源: 文旅中国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