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民:继续精细打磨这部戏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7-06-14   

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晋京演出反响热烈

    记者 曹 铮
    6月10日、11日,大型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首次晋京演出并引发热烈反响。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6月12日,记者专访该剧总编剧、我省著名剧作家孙德民,请他详谈这部经典大剧的创编感受及晋京演出收获。
    记者:您怎么看李保国这个人物?他给您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什么?
    孙德民:李保国的事迹让我很受感动,创编这部戏的同时,也是我自身学习的过程。走访过程中,很多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李保国的手机里存着近900个号码,其中三四百个是各地农民的。对于农民的求助,他可以说是有求必应,有时连夜坐火车赶到外地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困难。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笔端之下很自然地诞生了“你把心掏给太行八百里,你把情送给岗底贫穷人,山有情人有情情都在心里,俺认你是咱最铁最亲的好乡亲”的戏词,真实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记者:在舞台上展现李保国一生的事迹和精神,还要直抵观众内心,产生共鸣,您在该剧的创编中进行了哪些艺术创作和创新?
    孙德民:好的戏剧作品首先要有创新。该剧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艺术表现方式和手法上,既坚持了河北梆子的传统声腔,又运用了话剧的现代手法,同时融入了多种河北民间音乐元素。其次,好的戏剧作品要有艺术感染力。要把生活中的李保国变成舞台上的李保国,就需要进行艺术再创作,把人物事迹当成线索,走进他的灵魂深处,挖掘他几十年如一日“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的精神根源。这部戏重点突出了李保国教授如何“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他与农民的深厚感情,以及他牺牲在工作岗位上这三个亮点,并进行刻画。此外,我们选取了李保国真实而有感染力的生活、工作片段,多角度、多侧面,用散文化的戏剧结构展现他的精神和情感世界。比如,他告诉农民朋友“知识改变命运”时理直气壮,自己的儿子却因为他们夫妻二人疏于教导而没能考上大学的深深愧疚等。
    记者:此次晋京演出取得成功,接下来将如何进一步打磨提升这部戏?
    孙德民:我希望把河北人民、全国人民爱戴的李保国形象树立在更广阔的艺术舞台上,让全国的观众了解李保国的先进事迹,也了解我们河北省在舞台创作和表演上的艺术成就。通过晋京演出,我们更加广泛地听取了各方意见和建议,今后将继续精细打磨这部戏,直到“把自己变成李保国”,传播出李保国精神的真谛,打造出真正深刻、贴切、感人的艺术精品。
    源自:《河北日报》(2017年6月14日) 06版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