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梁的赞歌——观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7-04-26   
  原标题:脊梁的赞歌
  ——观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
    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邱瑞德(中)饰李保国。
  他就是鲁迅赞美的那种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就是李保国,一个一辈子都和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起奋斗的农业科学家,一个为栽种出农民的梦想而敢于攀登科学的高峰也为栽种出自己的梦想而无悔地暴晒于原野的教授;一个真正把自己的知识变成农民的力量,把自己的精神变成农民的财富的共产党人。
  为在戏曲舞台上塑造出这样一个崇高的人,剧作家孙德民与戏曲导演黄在敏、戏曲新锐李杰以及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的艺术家们呕心沥血,不断探求着……
  故事的切入点选择在太行山区岗底村危难发生的时刻是颇有深意的。这是大水灾之后,岗底村百姓向何处去的岔路口,外出逃离,还是坐守破败?就在这迷茫无助的时刻,一纸写在烟盒上的承诺“我可以帮忙”几个字点亮岗底村的希望。
  承诺者就是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
  循此,主创带领观众步步深入地探寻他丰富的内心世界:他质朴得像憨厚农民一样,纯净得像天真赤子一样,热忱得像蓬勃青年一样,坚定得像深邃智者一样……
  这样一个单纯而又丰富的人物形象是在多重人物关系的映照下呈现出来的。
  村民杨来福从一开始就认为李保国的承诺不过是“上坟烧报纸,糊弄鬼”,等到李保国携妻带子扎根岗底村,种上苹果树,他又领头拒绝采用果实套袋子的技术,怀疑李教授是在拿他们村搞试验,他甚至说李保国是“无利不起早,等到秋后得成倍偿还”。面对小农心理的哈哈镜,李保国不但不恼怒,还非常知心地说,“他们命中一升,难求一斗”,村民们心里没底,腰杆不硬,“赢得起来输不起”。于是,他自掏腰包,花几万元买苹果套袋;承包100棵苹果树,只包亏损不取盈利。在倒春寒突然来临,大雪覆盖了成千上万棵苹果树的花骨朵,有可能使这一年的苹果绝收的严峻时刻,李保国竟然从医院病床上跳起来,连夜赶赴邢台。
  这是怎样的深情!在这深情里,又映照出李保国对农民的多少关爱!
  他为什么会对农民如此一往情深?这就触及了人物内心戏剧性动力的引擎。被李保国的真诚深深感动的杨来福,大声喊出了不解——李保国帮助岗底村种植苹果致富后,不接受任何报答,竟空手而归,“这是为啥呀?”
  于是就有了下面一曲主人公的核心唱段,字字滚烫,句句本真,情意浓浓:“我生在衡水武邑贫困县,逢灾年草根树皮和着泪水吞,娘早逝跟随奶奶艰难度日,乡亲们一瓢一捧养大我恩重情深,奶奶常嘱托不要忘本,有饭吃定要帮还在受苦的乡亲,一语成箴言,绿叶当报根……”把人民当做亲人、恩人,这就是他的所作所为。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唱是以这样两句作结的:“情愿把农民变成我,把我变成老农民。”李保国的这个人生追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里不仅表现了他与农民的相知相融的愿望,更显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远见卓识:当亿万农民用现代科学知识武装起来,当亿万农民用广阔的胸怀去创造崭新生活的时候,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
  他披肝沥胆,夙兴夜寐,孜孜以求的就是这个朴实而伟大的目标!
  主演在这段演唱中,充分发挥了河北梆子高亢激昂、层层递进的艺术特色,十分感人。
  然而,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揭示并没有到此结束,剧中还触碰了李保国这个艺术形象的内心缺憾——他把全部精力都献给农民的果园产业,却忽略了自己还在上中学的儿子李东奇。儿子跟着父母只能从保定市中学转入山区县城中学,还很少与父母见面。处于青春期的儿子父母双全,却少有父爱母爱的抚慰,这是多么大的损失!面对儿子激烈的“抨击”,李保国夫妇几近无言或言而无力。
  或许这是用另一种方式“赞美”李保国的无私,其实,这正显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个特征,即客观性。世事本就难以两全,成功的代价或许就是缺憾。这个缺憾是令人抓心的。
  这出戏的宝贵价值就在于,它形象地告诉了我们:中国的脊梁们就是这样撑起我们的民族自信心的,我们能够实现伟大的复兴。
  作者 欧阳逸冰
    责任编辑:张嘉琛(实习)作者:欧阳逸冰
    来源: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