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西部京剧护林培土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9-04-22   
    本报记者  程晓刚
    4月5日、7日,国家京剧院一团分两批走进甘肃兰州,与甘肃省京剧院进行共建帮扶,为西北京剧艺术护林。在接下来一周里,国家京剧院又先后走进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警察职业学院等5家院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为梨园苗圃培土。
    西部京剧发展不易
    4月6日,国家京剧院先遣队一行9人,包括一团团长脱志国,国家一级演员陈国森、王宝利、张静,青年演员朱虹等与甘肃省京剧院的演员一起排练传统京剧《凤还巢》,为接下来的共建演出做准备。演员们上午说腔、下午响排,节奏非常紧凑。“这不仅是帮扶,也是一次合作共建,尤其让我们这些年轻演员见识了老一辈京剧人的认真严谨。”朱虹说。
    第二天晚上,甘肃演艺集团“周末有戏看”暨高雅艺术进校园启动仪式在兰州东风剧院举行,为观众献上两院携手的全本大戏《凤还巢》,韵味十足的唱腔加上诙谐的剧情深深吸引了观众。
    甘肃省京剧院院长马勇这段时间眼睛熬得发红。花脸出身的他,说到这些年剧院的踯躅前行,有些动容。他介绍,甘肃省京剧院历史悠久,但前几年陷入困境,发展尤为不易。人员不够,就找西北各院团凑;演员经验不足、群众基础薄弱,就深入田间地头磨炼技艺。“我们一直在坚持,尽管演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但我们联合青海、陕西、新疆、宁夏的京剧院团不间断地演出,同时请外地京剧人才给我们讲课。2018年,我院编排的青春版京剧《丝路花雨》从西安、成都、重庆、贵阳到昆明,一路演过去,终于让大家知道了西部也有京剧。”说起这些,马勇的神色里又多了几分骄傲。
    带出一批人
    虽然有了拿得出手的剧目,但甘肃省京剧院面临的困难依然突出。2014年,剧院不少资深演员退休。“一下子少了好几十人。”马勇惋惜地说。
    人才奇缺、经验不足、行当不全,连一整台大戏都凑不出人来,也是当时西北地区京剧院团共同面临的困难。为改变不利局面,由甘肃省京剧院牵头,成立西北五省区京剧艺术院团联盟,建立交流机制,人员交流、互通有无,联合起来演出。“既然组织把我们派来了,就得把班子带起来。”马勇说。
    “缺乏京剧氛围并不是主要问题,重要的是缺人才,需要对人才加以养护。”国家京剧院副院长刘玉普强调。他认为,传承普及京剧仅靠一两个单位的能力是有限的,必须调动各省力量。面对困难,国家京剧院提出与地方院团共建帮扶的方式,共同振兴京剧。从县级京剧团到省级院团,只要有意愿,国家京剧院都与之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刘玉普还表示,帮扶仅是一种外力,主要还是看各院团的内力。只要地方院团想做好、做强,国家京剧院会全力以赴。
    “甘肃省京剧院的努力也激励着我们,希望通过共建能带出一批人、留下几台戏,达到养护人才、丰富剧目的目的,让西北京剧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刘玉普说。
    像亲戚一样多走动
    自4月8日开始,国家京剧院一团不间断地在兰州5所高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高强度的演出并没有让艺术标准降低。在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的演出中,陈国森饰演的丑角程雪雁令现场师生开怀大笑,张静和朱虹韵味悠然的唱腔令观众掌声不断。“曾经以为京剧晦涩难懂,没想到今天我看懂了,也着迷了。”西北师范大学学生马晋说。
    脱志国介绍,这已经是国家京剧院第十一个年头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其间,艺术家走进了全国30个省区市的300余所高校,进行了近400场演出和京剧讲座,为京剧艺术培植了丰厚的土壤,也将京剧种子种在了年轻人的心中。
    与甘肃省京剧院一起进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是此次共建的重要内容。在《凤还巢》的演出中,甘肃省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孟庆波以及部分青年演员参与演出,在舞台上磨炼技艺、互通有无。
    孟庆波表示,应该多一些这样的演出,各院团像走亲戚一样多走动,才能携手促进京剧发展。地方上的青年京剧演员很少有机会接受老一辈京剧艺术家的亲身传授,加之缺少演出机会,难以进步,国家京剧院的到来恰好弥了补这些缺憾。“只有在舞台上青年演员才会有角儿的感觉、角儿的意识,我们的眼光要放长远,整体素质才能提高,市场才能开阔。”他说。
    兰州之行结束后,国家京剧院一团又马不停蹄踏上下一站的旅程。刘玉普说:“我们希望这是一个新起点,双方的交流更进一步,两地人才的互派也将持续开展。”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