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戏曲焕发时代光辉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8-12-12   
    2018年10月至12月,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2018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以下简称百戏盛典)在江苏昆山举办。此项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和推动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利用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成果,展现全国戏曲剧种的独特魅力,激发戏曲剧种活力和戏曲院团潜力。活动持续43天,演出78场,来自全国的120个剧种156个剧目(折子戏)近4000名人员参演,5万余名观众现场观看演出,90万人通过网络观看,新浪微博阅读量超过1.1亿人次。百戏盛典将在昆山连续举办3届,集中展示全国现存的348个戏曲剧种的经典剧目(折子戏)。
    百戏盛典的举办,不仅让广大观众同享中华戏曲百花园的芬芳,也让很多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剧种、只在某一地区流行的稀有剧种、只有民间剧团和班社维持的濒危剧种,首次来到百戏盛典这一全国性的舞台,与大剧种、大剧团共同亮相,呈现其独特魅力。同时,传统戏曲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也成为人们进一步思考的课题。
    展演期间,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邀请了多位戏曲界专家学者前往昆山观摩,并召开了两次专家研讨会。本报于12月12日、13日分别刊登部分专家学者的评论与发言,以飨读者。
当代中国戏曲艺术之盛事
    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    王文章
    从10月26日2018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活动开启,在43天时间里,荟萃了来自全国120个剧种156个剧目(折子戏)演出,不仅现场观众反响热烈,而且近百万人次观众通过互联网观看演出,网上关注度人次超过1亿。从社会反响即可看到这次全国戏曲剧种、剧目展演意义非凡,既是当代中国戏曲艺术之盛事,也是中国戏曲史上前所未有之盛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实事,是文化艺术界坚定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觉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展演可以看出,中国戏曲可以在这一方面发挥它独特的作用。
    首先,这次活动让今天的人们更深切地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形式之美和它内在的文化价值及传承发展的意义。今天,人类社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进程,传统戏曲的价值更容易被人忽视,甚至否定。这次展演,把那些曾经与广大人民群众最亲近的戏曲艺术形式之美发掘、继承、革新并集中展示、传播开来,让人们再次欣赏、领略它的形式的美感和深厚的思想内涵,也让年轻人来发现戏曲这一传统艺术的新奇魅力。
    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的“百戏之师”昆曲,有着“宋元南戏活化石”之称的梨园戏,色彩鲜明、表演泼辣夸张的高甲“丑旦”戏,还有不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生活气息浓郁的少数民族戏曲和地方戏曲,都在“以歌舞演故事”的基本表演规则下,以独特的剧种个性各擅胜场。就我看的演出,仅举几例,像梨园戏《吕蒙正》,从舞台场面、乐队伴奏到舞台规制都集中反映着戏曲本体特性,特别是主演曾静萍化自梨园戏表演基本动作规范“十八步科母”的表演,感情表现准确、动作细腻、层次清晰、节奏张弛有致,人物心理与舞台空间相映,情状毕肖。再如高甲戏《骑驴探亲》,卢文雄饰演的洪亲姆,在与洪亲翁的逗乐打趣表演中展现的高甲戏女丑行的诸般技艺,活泼夸张、诙谐幽默,令人忍俊不禁。闭幕式国家京剧院演出的《红军故事》,作为革命历史题材内容与形式统一,感人至深。参演剧目不管是现代题材还是古代题材,从历史、人文、道德、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值得珍视的价值,可以带给人们审美的愉悦、思想认知的启迪、艺术创造的借鉴。同时,这些剧种、剧目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在世界戏剧宝库中独树一帜的价值,值得今天的人们去珍视、继承、保护和发展。
    第二,活动展现了戏曲艺术的承载主体——戏曲院团的艺术风貌,鼓舞了他们继承发展戏曲艺术的信念。原文化部艺术司在全国开展的中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统计全国现有348个剧种。数据显示,上世纪50年代统计我国传统戏曲剧种有360多个;1982年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时统计有317个;2003—2006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在《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中统计有260多个。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十多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我国戏曲剧种开始进入一个稳定存续的阶段。
    当然,具体到不同剧种、不同院团、不同地区,戏曲剧种的承续和发展仍面临人才、经费、设施、体制等方面的种种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剧种的保护和演出团体的扶持,在已有政策落实和具体支持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就戏曲院团本身的发展来说,人才和剧目建设是永恒的基础,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本剧种特色剧目的挖掘、传承和演出。
    每一个剧种都有它艺术的独特性,我们从展演中看到不同剧种的个性魅力均来源于此。这次展演再次给我们重要启示,就是戏曲剧种要努力保持这种个性,避免艺术同质化。戏曲院团、特别是稀有剧种院团,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和自觉的坚持,才能保有中国戏曲剧种百花齐放、绚烂多姿的异彩。这并不是说戏曲剧种的传承发展不能创新,而是在遵循以歌舞演故事及虚拟性、程式性、节奏性的基本规范下,不同剧种都有自由展示自己艺术个性的空间,都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自身创造的艺术优势。清中叶以来,我国地方戏的兴起就是戏曲艺术在遵循基本表演规则基础上自由创造的结果。所以戏曲剧种要努力追求保持其戏曲艺术个性,在坚持构成其个性的基础上避免同质化。
    最后,戏曲剧种的发展要建立在深厚的观众基础之上。这次全国戏曲剧种、剧目展演,无疑是推动保护发展中国戏曲艺术的具有战略性的重要举措,这一战略构想在昆山这样一个处在中国现代化发展最前沿位置的地方落地,是最好的选择。昆山以高效率的组织工作促成了活动的成功。昆山虽然是一个县级市,但是它的地理优势和现代发展的优势使它具有国际性,能在海内外产生重要影响,这对于戏曲的传播很重要。而且这次演出的很多场次都安排在昆山的乡镇,使最基层的观众能最便捷地欣赏到这些精彩的演出。
    2018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对中国戏曲的当代继承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具有重大的意义,期待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的接续举办。
中华戏曲大版图上多几处昆山才好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    罗怀臻
    2018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具有一种象征意义,象征着近些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及全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也象征着中国社会在长时间的现代化、都市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越来越意识到保护本国度、本民族、本地域文化传统的重要性,而象征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正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自省和文化自信。
    我们无法想象10年前、20年前、30年前,在昆山举办这样一个令人瞩目的戏曲盛会,因为它既不商业,也不主流,可能不会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这个盛会今天办成了,它的成功可谓水到渠成——它是在中国社会现代化、都市化、国际化达到了一定水平,自然而然回馈给我们的启示,启示我们是时候重新找回自己的文化传统与文化自信了。这个机遇很庆幸地被及时把握住了,于是有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
    百戏盛典不仅具有一种象征意义,还具有一种杠杆效应。昆山,于泱泱中华大版图中可谓一隅之地,它不是北京、上海、西安等城市,但它又很特别。一方面,它是古老的昆曲诞生地;另一方面,昆山市又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每年创造的财富价值一直排名全国百强县前列。因而昆山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更是戏曲的,选择在这里举办百戏盛典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昆山,因为百戏盛典而使其成为全国戏曲界乃至文化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全国戏曲人向昆山会聚的同时,昆山也在向全国发射着它的讯号,戏曲的讯号,文化的讯号,经济的讯号。
    百戏盛典在昆山的举办,对于中华戏曲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发展,至少强化了三个意识。
    第一是戏曲的剧种意识。经过全国戏曲剧种普查,地方戏曲受到普遍重视,戏曲界的剧种意识逐步强化。今天我们回顾20世纪的100年,就是中国各地方戏曲从乡村走入城市,从广场走进剧场,从戏台走上舞台的100年。地方戏曲在不断适应现代化、城市化和剧场化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淡化着各自的传统与背景。剧场化、尤其是在镜框式舞台建筑风格的剧场化发展进程中,戏曲的不同表演风格逐步流失。百戏盛典活动特别强调了348个剧种是一个戏曲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各剧种人人平等,就要展示个性。这种强烈的剧种个性意识,在以前是没有过的。20世纪的新式剧场和新式舞台,推动了戏曲艺术的传播发展,但也推动了戏曲风格的同质化倾向。时至今日,镜框式舞台演出的单一模式和举国推行的舞台艺术会演评奖制度,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省。
    第二是强化了戏曲的传播意识。不得不承认,如果不是为了会演或评奖,我们的各个地方戏剧种已经越来越没有信心走出方言区域,走向广阔的演出市场了。有些原本全国通行的剧种如北方的评剧、南方的粤剧,现在也很少在非流行区域看到它们的身影了。方言的局限,越来越成为心理的负担,久而久之,“地方戏曲”真的成为“地方的戏曲”了。此次百戏盛典,邀约全国348个戏曲剧种从东西南北轮番汇聚昆山,彼此交流,各自展示,促成了戏曲剧种尤其是弱小剧种的又一次解放和释放,从而又一次实现了对各自地域局限的积极超越和自觉传播。与此同时,传播本身的概念也在转型,即传播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剧场意义的传播,而是借助昆山演出的平台,实现在新媒体、自媒体上更为即时、直接的传播。百戏盛典开幕以来,我虽然没有抵达昆山现场,但是通过电视、网络和自媒体,每天都在分享昆山现场的活动与演出。
    第三是强化了戏曲的当代意识。讲好中国故事,包括用古老的戏曲讲好当代的故事。戏曲故事无论古代题材、外国题材和当代题材,都是讲给眼前的观众听,适应眼前观众的审美。我留意到,来昆山演出的各地剧团大都摒弃了“说教戏”“会演戏”甚至“得奖戏”,而选择了代表各自剧种表演特点的看家戏与看家本领。越是共有的平台越要展示地方的特别,越是现代的审美越是会关注传统的韵味,同时又对各自所拿手的传统剧目特色表演进行了现代加工和提炼,从而更显示出宝贵的特色和特点,也更契合了当下观众的艺术趣味与文化选择。
    中国昆山,百戏盛典,通过上述三个意识的强化,已经收获了广泛的影响和初步的经验。下一步的期待,是希望百戏盛典能够参考国际上成熟的戏剧盛典盛事与节庆经验,包括乌镇戏剧节的经验,走出单一的镜框式舞台的演出模式,开辟和开放更加多样化的演出与表演的空间。说是开辟,其实是回归,回归到中国戏曲表演的自由空间,如广场、戏台、庙会、大棚、厅堂、庭院等多种形式、多维空间的多样化演出。中华表演艺术拥有几千年的传统,中华戏曲亦有千年历史,而自西方引进的标准化剧场、标准化音乐厅,特别是一面观赏的镜框式舞台,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戏曲表演三维、四维、多维观赏的自由。镜框式舞台是表演空间的重要选择,但对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曲、民间表演而言,不是唯一的选择。因此,以戏剧(话剧)表演为主体的乌镇戏剧节已经做到的,以戏曲表演为主体的昆山百戏盛典更应该做到做好。走出单一的演出模式,走出习惯的会演模式,让中国昆山真正成为中国百戏的欢乐场、竞技场、幸福场,进而年年岁岁吸引全国戏曲乃至全世界戏剧人的目光。
    百戏盛典,一处昆山犹嫌不够。在中华戏曲的大版图上,多几处昆山才好。
盛世 盛典 盛况
    山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    陈    鹏
    此次百戏盛典自开幕以来,我一场不落地观看了演出,本次戏曲展演活动是盛世之举、经典之作、盛况空前。
    盛世之举,是因为百戏盛典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40周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全社会对戏曲艺术的发展格外关注的文化盛世中举办的。在这个体量巨大、程序复杂、时间漫长的过程中,我处处感受到戏曲生存大环境的改善,为我们正行进在谱写历史新篇章的特殊经历中而庆幸。
    经典之作,是因为40多天的经历让我直观地感受了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博,首先是戏曲文化覆盖面和分布地域的广博。30个省区市的120个剧种156部剧目(折子戏)陆续亮相,之后还将有200多个剧种陆续粉墨登场,令人叹为观止。参演剧目中的大型作品大部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整理改编、创作演出的。这些剧目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与文化同根、与人民同心,显示了强大的创作活力,成为展演的突出亮点。其次,活动所呈现的历史文化现象斑斓。盛典所演出的剧目生动直观地承载着全国各民族的生活梦想和艺术理想。同是少女思春的情怀,在昆曲中演绎了生死以求的《牡丹亭》,而在其他剧种中演绎的则是情调放浪的《小二姐做梦》。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融合性、统一性在戏曲艺术上充分地表现出来。还有广泛的群众性,上世纪90年代初的调查显示,近80%的群众认为看大戏是最值得期待的文化活动,尤其是看到当地的、自己熟悉的名角。全国越来越多的戏曲城镇建设反映了一股新的戏曲潮流正在形成,并显示着强大生命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大,体现在活动意义、行动决心、整体规模、队伍体量、艺术容量等各方面。
    精,舞台演出百花齐放、姹紫嫣红,形成前所未有的戏曲艺术的冲击波。大型剧目声情并茂,小型剧目精彩纷呈。传统剧目唱念做打,少数民族剧目莺歌燕舞。许多剧种的经典剧目不断给演出活动带来欣喜,显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不竭魅力和持久的生命力;许多剧种的新创剧目给戏曲走向多元、走向时代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戏曲的新生力量在成长,许多绝活儿在年轻人身上传承,他们中不少已经有了丰厚的艺术积累,舞台上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剧种,采取成建制、成批量定向培养的方式,集中解决后备人才不足的问题,让人看到了希望。
    深,戏曲的神韵牢牢地植根于大众精神世界和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戏曲既可观看又可参与,既有娱乐性又有仪式感,是可以直接表达生活梦想和艺术理想的文化生活方式。戏曲与大众在精神上、审美心理上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密切联系并没有因时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人们与戏曲的关系,由社会的、理性的、历史的内容沉淀为个体的、感性的、直观的审美趣味,转化为稳定的审美心理结构保留下来并传承至今。如马克思所说:“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即我们的五官看似是自然的,其实也是社会的;眼睛和耳朵的审美功能和价值取向,看似是后天培养的,其实也是历史积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戏曲是民族文化最有代表性、最有稳定性、最有群众基础的艺术表达方式之一。
    盛况空前,是因为30个省区市、120个剧种、133个剧团、大戏14台、折子戏31台,156个剧目(折子戏),参演人员近4000人,近100万人次观看了网络直播,相关微博阅读量超过1.1亿人次。全国戏曲界的一些同仁和相关院校的师生也结团专程前来观摩学习。与此相关的是各种戏曲文化基础建设的开展、搜集348个剧种的特色展品、组织少儿昆曲评比展演活动以及群众戏曲展演暨百戏林植树活动等。
    百戏盛典在戏曲界引起巨大反响。一是使戏曲界、特别是基层的、弱势剧种的艺术工作者看到了希望,明确了方向,增添了力量,激发了整个戏曲界的活力和热情。一些弱小剧种的老艺术家说,我们的玩艺儿能登上这么大的舞台,一辈子没想到。回去还要好好琢磨,争取下次再来。有的剧团一定要专家为他们的演出提看法,希望得到鼓励和建议。
    二是百戏盛典让戏曲发展的着力点更加科学有序、标本兼治、整体提升。百戏盛典是以展示剧种为核心理念的盛大演出活动。这变换了人们对戏曲关注的视角,引导人们更多地从关乎戏曲生态发展的社会大环境着意,从剧种建设的根本着眼,从人才培养的传承着手,从剧目创新的关键着力,全力以赴做好戏曲繁荣的大文章。
    三是百戏盛典大大增强了戏曲人的文化自信和艺术自觉。全方位地整体亮相展示戏曲的整个实力,提升了戏曲的文化自信,同时也突显了剧种价值与意义。寻找剧种的丰厚底蕴与独特品格正成为艺术家的自觉意识。艺术家的着力点会更多地把剧种整体性、独特性的艺术风格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这对于改变戏曲界以偏概全的局限性,克服艺术趋同、百戏一面的现象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会给戏曲百花园带来更迷人的色彩。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次百戏盛典是戏曲在当今社会生存状态的一次真实的反映。主要表现在:一是并非只选择最优秀的东西,因为是以剧种为核心的指导思想,许多当今舞台最有影响力的剧目并没参加;二是并不掩饰个别剧种的窘迫现状,如个别稀有剧种的濒危境地;三是各省、各地日常工作的不平衡和发展的不平衡也基本反映出来。
    这个活动的举办充分显示了文化和旅游部对弘扬民族文化、繁荣戏曲艺术的高度重视,显示了工作思路的科学性、整体性转变和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务实精神,为全国带了个好头。文化盛世举办的百戏盛典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也可以说是百年盛典、百戏盛典、百姓盛典,促进繁荣、传承历史、唱响当代、激荡未来。
向百戏盛典献上戏曲人的敬意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梅花大奖获得者    冯玉萍
    能够见证、分享戏曲百戏(昆山)盛典这样的盛事,非常荣幸。整个活动可圈可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在中国戏曲史乃至世界戏剧史上,一定都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戏曲人,我13岁开始学戏,今年是从艺的第46个年头。整个从艺生涯,就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哪怕其间戏曲的发展遭遇到低谷,我们都没有放弃,一直坚守在这个舞台上。2017年3月7日,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到辽宁代表团参加审议,与代表们共商国事。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会上作了关于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戏曲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生命力的相关发言。最令人激动的是与习近平总书记的交流,总书记亲切地问起评剧在当地的发展情况,我说了几句由衷的心里话:“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加有尊严地从事我们钟爱的评剧事业,感受到国家对传统文化这么高度的重视,我们的这份坚守,值!因为总书记您懂我们。”可以说,作为戏曲人,起初登台的几年,我对这份事业还没有想到担当和传承的责任,但随着时间增长和对舞台的愈发热爱,我们深刻感知到这份神圣和伟大的责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它继承下去。
    这是我第一次来昆山,虽然昆山是一个县级市,却能做这样一件了不得的事,说明昆山的领导很有眼光,作为戏曲人,向百戏盛典献上我的敬意,我们充分感受了这片土地对戏曲人的尊重和对艺术的敬畏。这是一次戏曲界的盛会,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让更多的年轻人、年轻的剧种或濒危剧种看到了生存、发展的希望。但更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百戏盛典品牌效应慢慢体现出来,附加值将会越来越大,一定会拉动昆山经济、文化的发展,甚至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所以,无论从现在还是从长远来看都是服务昆山人民,增强人民幸福感的大事。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评剧从诞生至今也有100多年历史了,是一个大剧种,是戏曲百花林中的一棵老树。老树的成长不仅要根深叶茂,更需要新鲜血液,希望年轻人能够加入进来,不断开枝散叶。现在我们到各地演出,也能看到不少年轻面孔,在一些大城市和地方戏发展得好的地区,年轻人懂戏、爱戏,我们戏曲从业者像遇到了知音,令人欣慰不已。前不久,我在北京演出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剧目评剧《秋月》,发现观众中很多都是年轻人。我们利用这次演出探索了一条地方剧团和外地名角儿的合作模式,由大厂评剧团请我参演,既满足了观众的欣赏要求,又节约了各项开支,这种模式得到了观众和市场的认可。演出结束后,他们在台下喊我“女神”,这是我从艺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听到观众喊戏曲演员叫“女神”,这是对我的认可,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特别令我感动。年轻人是国家的希望,更是我们戏曲的希望。当年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里面写道:少年强则国强。我冒昧地借用梁先生这句话,少年爱,则戏强。
    但是,戏曲是一个有门槛的艺术,观众需要培养,这次百戏盛典,昆山也想出了很多办法吸引年轻观众走进剧场,不断提升观众的欣赏水平,这是长远之计,值得点赞。希望昆山和沈阳以后能有更多戏曲上的交流互动,希望明年的百戏盛典,能看到中国戏曲发展的又一新貌。
中国戏曲的开创性呈现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薛若琳
    经过全面认真的戏曲普查,我们终于搞清了全国戏曲有348个剧种,解决了自中国戏曲于宋元正式形成至今的600多年来,历朝历代悬而未决的剧种数量问题。这个创意具有戏曲生态学的划时代意义,体现了文化和旅游部坚持创新性发展和坚持文化自信的进取精神,为改革开放4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昆山市以此为契机,建立戏曲博物馆,正逢其时。由此我对戏曲剧种的发展和建设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第一个问题,要了解什么是戏曲剧种,它应具备最起码的四个基本条件。一要有一套优美动听的音乐声腔,这是剧种的显著标志。二要有一批久演不衰的看家剧目。三要有一个或数个领军人物。我们有时看到一个院团凭借题材的优势,也就是剧本好获得了大奖,但演完之后的多年间默默无闻,因为没有后继人才或人才老化了。我说的人才不仅是表演人才,也包括编导人才和音乐人才等。四要有一群热爱本剧种的观众。我们所说的戏曲危机主要是观众危机,观众喜闻乐见,剧种才有生机。
    第二个问题,要下力气扶持小微剧种。这次百戏盛典演出剧种剧目中,多半数是小微剧种的剧目。小微剧种的特点是所处的地域小、资源少、观众有限,有的就在一个县或一个局部地区。例如吉林省的黄龙戏,就在农安一个县。东北近年来经济不发达,县财政实力有限,所以他们艰难度日,这次能来演出,实属不易。另外如新疆锡伯族的汗都春,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县的少数民族的一个剧种,只有两个乡有民间班社,没有注册,没有演出许可证,存在相当大的生存危机。因此我建议文化和旅游部在适当时机召开一次全国戏曲剧种传承和发展的工作会议,要求各地文化部门要重视和扶持本地现存的经过普查的剧种,尤其是小微剧种。
    第三个问题,少数民族剧种的同源与分野。少数民族剧种中也有大剧种或优势剧种,如藏剧、白戏和傣剧等历史都比较长。藏剧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经形成,并有其独特的音乐。但是如锡伯族的汉族村,它是拿来新疆曲子戏的音乐作为自己的音乐,再加上一点当地的民歌,剧目《张连卖布》《李彦贵卖水》也是新疆曲子戏常演的剧目,拿来为汗都春所用。又如云南省腾冲县的佤族清戏,这次从滇西那么远的地方来演出,值得称赞。它的音乐声腔主要是湖北的清戏和云南的花灯,演出的剧目《安安送礼》是明传奇《跃鲤记》中的一折。佤族清戏演出的剧目全部是汉族剧种的外来剧目。我1984年曾经去腾冲县荷花乡甘蔗寨考察,为了编纂大型文献丛书“中国戏曲志”的需要,我们向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宣传司请示:汉族的音乐,汉族的剧目由佤族人来演唱,算不算少数民族剧种?民宣司答复:少数民族喜爱他们,承认是他们本民族的剧种,应该算少数民族剧种。这就是音乐和剧目属于同源,但分野。老戏剧家张庚先生作为“中国戏曲志”的主编曾说过,对待少数民族剧种要从宽,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感情。这些同源而分野的少数民族剧种,一般也是属于小微剧种,更要加以保护。
    这次举办百戏盛典,我非常兴奋,我搞了一辈子的戏,最多也就是看了七八十个剧种,占348个剧种的1/4,实在太渺小了,也说明我们中国戏曲的博大精深。此次活动超过任何戏剧艺术节和展演的规模。边远地区如西藏、新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内蒙古、甘肃等都积极参与,许多优秀表演艺术家和青年才俊纷至沓来,主管部门振臂一呼,各地纷纷响应,表现了中国戏曲在当代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奠定了丰富的基础。
盛世奇观 功莫大焉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教授    谢柏梁
    前所未有,国际上只有一种古老戏剧文化形态,从有剧本可资稽考的12世纪算起,将近千年以来还在接地气、通民生,古藤新花、次第绽放。
    于斯为最,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在多元文化争芳斗艳、影视互联网日新月异的21世纪,还拥有348个存活的戏剧剧种。
    风水占尽,我国只有一个市(县),不仅在新世纪以来一直稳占全国所有县级市的经济鳌头,而且还作为全国中小城市之首,同样又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
    这一古老戏剧文化形态的总名,称之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戏曲艺术。所有348个剧种的总称,是为丰富多彩的戏曲地方戏。
    玉山佳处的风水宝地,乃是含珠蕴玉的昆山市。
    由原文化部主导、全国地方戏普查办公室联合各省市共同调研推出的2016年全国戏曲剧种普查结果,居然尚存348个戏曲剧种。
    这一数据公布之后,国内外戏剧界、学术圈也不乏不同的声音。有人习惯性地认为中国的统计数据有些想当然的叠加,缺乏基本统计学框架下的事实认知;还有人认为这一数据是过分夸大、好大喜功的自恋化表达,因为好多剧种名存实亡,缺乏可传承、能演出、可观看、够审美的基本生态体征。
    第一经济强市昆山,尽管其总的经济体量甚至可以赶超少部分省份,但也受到“除了有钱还有什么,除了昆曲祖庭之外没有文化延续”的唱衰。我就曾在《光明日报》上发表长篇署名文章,指出越剧故乡绍兴县的越剧团是一流大团,湖北省把嫁出去的女儿黄梅戏请回娘家来发展;只有百戏之祖的昆曲发源地昆山市,作为经济巨人缺乏文化担当,作为昆曲故里不闻弦歌之声,迄今为止还养不起一家接续文脉的昆剧团,这岂非咄咄怪事。
    随着2018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的展演,随着各省代表团所携带的不同剧种的展露芳容,随着兴高采烈的观众们看戏的快乐和审美的愉悦,随着上海戏剧学院的叶长海先生带着一众青年教师和博士生的专程观剧,大家都有盛世观剧、总览天下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昔日的季札公子观乐,尚要行走各诸侯国。如今只要来到昆山,便可以将全国范围内的地方戏逐一观赏,这岂非天下之奇观,人生之幸事,戏剧之大美,中华之盛世,观风俗、明人伦、美教化、辨方言,3年看尽华夏之奇葩,地方之戏曲,功莫大焉,善莫大焉!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那么348种地方戏的存在与展演便名副其实;用学者的话来说,这是中国戏曲第一次整体性汇聚和综合性打擂,更是世界戏剧之东方板块的奇观性呈现和向心性归拢。
    含昆蕴玉,浅吟低唱,星宿汇聚,势倾东南,古老昆曲的管弦与今日百戏的汇聚熔为一炉,经济发展与艺术担当的比翼双飞,现场演出与学术研讨的相互辉映,都在不经意之间闪现出鲁殿灵光,都在看似自发实则自觉的过程中体现出偶然与必然的耦合,昆山市的地方文化诉求与文化和旅游部诗和远方的国家意志就这样不期而遇并如期实施……
    富而后兴礼仪,随着昆山当代昆剧院的成立与演出,顾阿瑛的玉山曲会,梁辰鱼的《浣纱记》的遗风,就这样在故乡一脉相承,有了结果。目前,昆山当代昆剧院每年传承20折传统经典折子戏,原创昆剧《顾炎武》公演后也得到好评,这都令人感到欣慰。
    盛世修典与百戏会演,众志成城蔚为大观,百川归海上下同心,庶几可以相与比拟也。
    藏戏的天人合一,贵州傩戏的神人交汇,花灯戏的俏丽,黔剧的高贵,汉剧的古雅,沪剧的清新,淮海戏的与民同乐,拉魂腔的勾人心弦……说不尽、道不完,直教人心向往之,陶醉不已。
    这些天来,在昆山的剧场中,每当看到各地剧团或捐行头道具,或赠乐器剧本,我才得知,3年之后,一座戏曲博物馆将在昆山拔地而起,这是百戏会演的成果,更是东方戏剧展示的历史文化之不灭印痕。
    后来居上,以前我们都认为是童话的浪漫和神话的奇幻。当我们认为乌镇的现代戏剧商业模式难于解密、不可复制的时候,当我们知道司马台长城脚下的铃木忠志戏剧模式起色颇大的时候,当我们知道戏曲小镇群星闪烁的时候,昆山厚积薄发,后来居上,多年不鸣而一鸣惊人。昆曲的文脉到底历久弥新,顾炎武的故乡终归有文化担当,古典与当代链接的典范、经济与艺术比翼的飞跃、昆曲与百戏共舞的盛况,就这样不期而遇地华丽铺展和奇幻地呈现出来了。
    观而后生痴念,我还在想昆山如果在中国百戏盛典之后,再举办世界戏剧盛典,留下一座百戏博物馆,再矗立起一座戏剧博物馆,那将是人类文明的光辉闪烁,世界戏剧的福星高照,大美昆曲作为领军型剧种的全球性传播。
    是所盼焉,是所梦也。
开启戏曲研究的重大课题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毛时安
    用3年时间,让348个剧种的经典剧目和折子戏在中国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的舞台上一一展示。这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现在由文化和旅游部挂帅,在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昆山的大舞台来具体落实这千秋伟业。昆山在重要的文化发展时刻作出了正确的抉择,这也是文化担当意识的体现。这是眼光,更是胸怀。
    这是中国戏曲史乃至文化史上,亘古未有的大事件。是中国戏曲自诞生以来,第一次如此完整、如此规模的剧种大集中、大展示。大集中大展示,就是不分远近、不分大小,“一个不能少”地集中展示。这次藏族、蒙古族、壮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的戏曲悉数粉墨登台,特别是那些比熊猫还珍稀的、濒临绝境的剧种,有的是全国只有一个剧团的剧种,有的是靠家族几个人苦苦支撑的剧种。其中既有知名表演艺术家的演出,同时也有带着强烈草莽气息、江湖气息的民间化的演出。
    戏曲的草根气息怎样能够在高速现代化的现代社会有所留存?百戏盛典开启了许多戏曲研究的重大课题。
    这次展演的不少戏曲剧种,有的我们是知其名而见其戏,有的是知其名而未见其戏,有一些剧种可能是既未见其戏,也未知其名。所以,这是难得的中华戏曲的大集中大展示。它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戏曲如大地星空一般广袤丰厚、灿烂美丽的形态。同时,对观众来说,这是一次戏曲审美的大体验。置身在昆山的广袤大地,抬头是戏曲的灿烂星空。
    中国这么多戏曲类型,这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财富,也是人类文化共有的文化财富。所以这件事的意义怎么样评估都不为重,相信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将会日益发现,2018年在昆山举办这次活动的重大意义和价值。
    百戏盛典是戏曲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在我看来,戏曲的繁荣、发展和建设,最重要的是它的生态的修复和再建设。中国的戏曲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近70年来,包括改革开放40周年当中都经历了各种的风风雨雨,坎坷曲折,一直在艰难努力。在我看来,戏曲生态好不好,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有没有人来看戏、有没有人来买票?不然无论多么伟大的艺术,都是建筑在沙滩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戏票越送越多,越买越少。所以,戏曲面临的是生态问题。
    良好的生态系统首先要有种子。百戏盛典在发现、收集种子,就是人和剧目。其次是土壤,就是观众。培养和争取观众是第一位的,观众是戏曲的上帝。还有舆论和公众对戏曲艺术的认同、审美认同和文化认同,就像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深刻影响着戏曲的生长。第四是养料,就是我们的政策、资金投入、评论等,从方方面面为戏曲的生长提供养料,给戏曲人以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支持。这次昆山观众以极大的热情自发买票进剧场看戏,为戏曲的生态构建进行了积极尝试,是一次成功实践。
    戏曲的发展永远在路上,永远要有忧患意识、危机感、紧迫性。与此相伴的就是我们的行动力。一千个口号不如一个行动。在戏曲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事在人为对一种艺术的生存发展会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就以昆曲来说,早在焦循写《花部农谭》的时候,雅部就已经衰落。200多年来昆曲命运多舛,以一出《十五贯》,救活了一个剧种。昆曲不但没有死亡,而且获得了新的生机。可见,借助我们的行动和努力,一个剧种的生命是可以得到延伸和发展的,所以我们需要继续行动。
    现在,观剧上有一种叫沉浸式体验。这一次就是文化下沉式建设。一直以来,我们往往把文艺建设重点放在省市一线城市,然后地级市、县级市。其实我们的文化发展逐渐可以有一种下沉式的建设,就像这一次把这么重大的活动放在昆山举办,要相信县级市同样能够搞好重大的文化活动,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让我们的文化活动遍及中国的城市乡村,真正在观众的培育上取得突破,也让更多人民群众有文化改革的获得感。
    躬逢盛世就要脚踏实地干有惠于民众、有惠于民族、有惠于文化的事。
每个剧种的演出都是难得的研究标本
    中国戏曲学院研究员    周育德
    在昆曲发源地,昆山人正在做一个史无前例的文化壮举,这个壮举理所当然要被载入史册。百戏盛典规模之大是空前的,多民族的、多层次的中华戏曲大家庭的成员在这里都得到一个亮相的机会,昆山正在开辟一个中华戏曲的百花园。
    来这里聚会的戏曲大家庭成员,有高龄的,号称“宋元遗响”的福建梨园戏、莆仙戏,有号称“百戏之师”的昆曲,有作为“国剧”的京戏,还有梆子戏家族的成员。有很年轻的剧种,像吉剧、漫瀚剧,都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新兴剧种。可贵的是,还有藏戏、白剧、壮剧等少数民族剧种。令人惊叹的是,这次第一轮参加盛典的剧种,除了几家大戏之外,好多都是小剧种,这些剧种的体量不大,活动范围很小,甚至只有一个民营剧团,剧种虽小,但价值不小,它们都很有个性,都有各自的精彩。
    活动在天南地北的这些小剧种,除了文化价值以外,还是凝聚乡愁的强有力的文化载体。现在大量的农民工走出乡土,到沿海的一二线城市打工。他们离开家乡时,行李里除了日用的衣物,有的人还买上几片戏曲光碟,在他们工余休息时打开听一听,这是他们的根和魂。所以,剧种不分大小,都应该认真地、切实地保护和传承。
    百戏盛典意义重大。对昆山人来说,这是一场文化大餐,昆山人可以大饱眼福,对文化惠民是有力的推动。这是戏曲剧种艺术魅力的集中展示,各剧种都尽情地展示自己独特的风采。戏曲创作者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给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对戏曲研究者来说,每一个剧种的演出都是难得的研究标本。百戏盛典,使国人增强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348个剧种都参加百戏盛典,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有的剧种可能是第一次走出本乡本土,登上昆山的大舞台。但是,中华民族的戏曲剧种到底是多少个,恐怕这个数字还是不十分准确,需要继续研究。比如说,河南省上报的剧种有“二夹弦”,还有一个“二股弦”,现在是把两个合二为一。其实,河南真的有一个二股弦剧种,现在还保存在武陟县的大司马村。河南的戏曲研究者对这个小剧种做了专门的调查和研究,出版了一本20万字的专著,将其列入河南省的非遗名录。看起来,必须把二夹弦和二股弦分开了。江西的弋阳腔,恐怕也要继续研究。上世纪50年代以来,江西的戏曲专家把当地流行的一路高腔叫作弋阳腔,一直是赣剧的重要声腔之一。现在江西的同志强调弋阳腔是个剧种,而且还努力地在弋阳建设了弋阳腔剧团,花大力气请省赣剧团的专家给排戏。不仅排演传统戏,而且排演现代戏。最近新排了一部古装戏《芦花絮》,还排了一部现代戏《方志敏》,搞得有声有色。将来弋阳腔是不是真的要以一个剧种的身份出现在中华戏曲的大家庭中,很值得研究。
传统戏曲要活下去就得“演”
    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文艺部一级编剧    王    宏
    百戏盛典展演活动于2018年吹响中华戏曲艺术的集结号。在这样一个国家级平台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院团会师百戏之祖昆曲发祥地昆山,展示各自魅力,相互观摩切磋,真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南腔北调尽张扬。名家绝技惊四座,名著历久酿醇香。观者如云票友嗨,好评如潮媒体忙。直播粉丝达海量,网友点赞十指僵”。此举必将改变我国戏曲行业的生态,改变戏曲从业者的心态,扭转某些剧种尤其是边远地区小剧团、小剧种的生存窘态。这就是国家文化部门为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建设的一条高速路,百戏盛典正是这条路上一个闪耀的里程碑。
    百戏的盛典,百姓的福音,文明的号角。当初听人说起这个活动时,我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就是——功德无量。中国戏曲历史悠久,代代相传,在民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但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也在不断失血、不断萎缩、不断消失。这次活动之所以说功德无量,原因就是它用实实在在的演出替代了以往的理论呼唤、口头救亡、文字传承的保护套路,以真实的扶植、立体的呈现、动态的宣传、活化的珍藏,体现了国家文化主管部门的使命担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传统戏曲要活下去,就一个字:演!演才能培养演员,培植观众群体,演才能把博物馆中的珍宝活化,才能发现发掘,促进改良,推陈出新,凤凰涅槃。这次活动能够由策划变为现实,靠的是传统优势、制度优势、组织优势、土壤优势。我们应该感谢为这次盛典作出贡献的每一个地区、单位和个人。
    百戏盛典的第一轮就有120个剧种156台大戏与折子戏参演,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与量的问题,它代表的是中国人骨子里强悍的文化基因,代表的是中华戏剧文明强大的生命力。百戏盛典的网上直播,数十万的粉丝点赞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此之前,我们的许多年轻人恐怕还不知道老祖宗为我们创造、留存了那么多好听好看的戏曲形式,通过这样的传播,他们会认识它们、爱上它们、传承它们。
    现实中的我们,不光有文化的自信,更有自信的文化。
    乱花渐欲迷人眼,莫待无花空折枝,有了平台就会有演出,有了演出就会有创造,有了创造就有了生命。不要小瞧这一次露脸的机会,通过这样一次活动,有些小剧种、小剧团就会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就会找到生存的土壤、活命的养分,也许对一个剧种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剂强心针,更是“长生不老之药”。
    我们可以预期,下一季百戏盛典的演出会更精彩,影响也会更大。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