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群众文艺须脚踏实地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7-05-17   
    范  周
    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我国文艺事业蓬勃发展。201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勾勒出了清晰可行的路线图、任务表。近日,文化部正式发布了《“十三五”时期繁荣群众文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十三五”时期我国群众文艺的发展进行了部署,这是我国群众文艺领域的首部专项规划,具有创新性与开拓性意义。
    群众文艺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群众文艺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起到独特的、重要的作用。
    第一,群众文艺彰显中国特色。群众文艺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文艺创造活动的成果,是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特点和价值追求的。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群众文艺工作。早在延安时期就提出要大力发展“大众的文化”,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后,群众文艺有了“突跃的成绩”,得到很大发展。第二,群众文艺凝聚民心力量。纵观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群众文艺始终以文艺形式反映时代的变迁,与历史的潮流、民族的梦想、人民的意愿高度统一,生动反映革命斗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表现百姓生活和精神世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第三,群众文艺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群众文艺是人民群众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自发地进行创造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具有强烈的归属性。人民群众既是群众文艺的创造主体,也是享有主体,群众文艺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繁荣发展群众文艺要发扬党的群众文艺工作的优良传统,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群众文艺建设要喜闻乐见
    因势而动,因时而新。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创新也体现在《规划》的方方面面。“接地气”是群众文艺建设的天然优势,现下,互联网基因深入社会,文化产品丰富多彩,群众“口味”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倒逼群众文艺应机而动,自我创新,否则,“接地气”只能是空头支票,新环境中群众的喜闻乐见也只能是空谈。
    第一,要有支撑。群众文艺的繁荣要以优质的作品、多样的活动为支撑。《规划》中的主题性群众文艺作品创作、各类型文艺评奖项目开展以及专栏中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移植改编计划、网络群众文艺作品征集与传播计划等,都是在为群众文艺繁荣找支点,为群众文艺繁荣搭建交流与展示的平台。第二,要有市场。群众文艺繁荣,一定要有群众“买账”,不能自说自话,要喜闻乐见。《规划》明确提出要打响群众文艺活动品牌,积极开展艺术普及活动,让群众文艺在群众中普及、推广。这就需要充分梳理现有群众文艺资源,做到群众文艺繁荣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化对接,系统策划、重点推进。第三,要有新意。“互联网+”的时代里,群众文艺的实践已经有了诸多“触网”创新尝试。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群众文艺与惠民文化服务,进行优质资源采集和网络直播、展播及线上线下互动,建设特色网络群众文艺资源库,纳入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资源库等内容,是《规划》中的一个亮点。《规划》中提到的“百姓大舞台”网络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作为群众文艺与互联网联姻的示范性项目,值得我们期待。第四,要有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五千年传承,本来就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密不可分,群众文艺的繁荣同样需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承担起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活的使命。
    群众文艺建设要正视差异
    统筹布局,对症下药。我国地域文化差异显著,文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在这种背景下的群众文艺建设同样要正视差异,立足实际,找到各地群众最喜爱、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有针对性推进群众文艺建设。
    第一,既要普及,也要提升。地域间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客观存在,各省(区、市)要针对自身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与实际水平,开拓群众文艺建设的新局面,打造升级版。文化发展建设有一定基础的地区,要进一步夯实基础,在已有的群众文艺优势与基础上实现质的提升,做到既接地气,又有境界;文化发展建设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则要迎头赶上,从细从小做起,做好群众文艺发展计划与目标分解,扎实前行,逐步推开。正如《规划》中要求的那样,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推出更多易于推广、易于普及的群众文艺作品。第二,要杜绝一股脑、一刀切。地域文化差异、文化资源禀赋不同、民族资源特色显著是群众文艺发展的现实土壤,这也恰恰是我国群众文艺百花齐放的文化资源基础。因地制宜的理念在《规划》中也多次涉及,结合文化特色,开展具有差异性的群众文化活动,进行群众文艺的本土化创新,是群众文艺繁荣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为群众文艺“小而美”的文化之光温暖大众所必须。
    群众文艺建设要科学引导
    文化阵地是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保障,是开展群众文艺活动、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础平台。把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理念与群众文艺结合,群众文艺繁荣就是要起到增加优秀文化供给,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浸润心灵的作用。群众文艺建设形式多样、参与群体多元、活动类型丰富,这些现实情况都决定了群众文艺的发展必须要强化引导,树立阵地意识。
    第一,导向要正。群众文艺建设的导向性是否科学,关乎社会稳定。因此,群众文艺发展一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意识形态高度认识群众文艺阵地建设,正如《规划》中多次强调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导向的正确性与形式、内容的创新并不矛盾,与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群众文艺生态环境不冲突,只有坚持正确导向,创新才能持久,才能更上一层楼。第二,管理要活。完善群众文艺工作机制是《规划》的重要内容,群众文艺机构的领导作用、群众文艺创作机制、专业文艺帮扶机制、群众文艺宣传推广机制、现代科技助推机制等内容的提出,可以说是在构建群众文艺建设与管理的立体化、多层次工作网络。在这些机制的运行过程中,要进一步突出相关主体责任,提升工作的规范性,从创作规划、指导出发,强化内容管理,阵地规范管理,完善评价机制,定期抽查考核,做到分工明确、上下衔接。第三,线上要强。网络是群众文艺未来发展的全新空间,网络阵地的管理也是日后群众文艺发展不能忽视的内容。人民群众在哪里,我们的阵地就应该在哪里,群众文艺的发展要用好互联网这一工具,使之成为群众文艺发展的新阵地。
    群众文艺建设要以人为源
    群众文艺建设的核心在人。人气足,群众文艺才有明天;人发力,群众文艺才有发展。在群众文艺发展的过程里落实“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就一定要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与活力,“开放”就是要多元参与,“共享”就是要让群众文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一,要强化群众主体。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是《规划》中的重要原则,也是群众文艺的生命之所在。群众文艺重心下移,就是要让群众在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过程中获得文化上的满足感。《规划》中关于扶持和引导群众自办文化活动,就是对群众主体作用的重视。第二,要健全人才支撑。培育和壮大群众文艺力量是《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群众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群众文艺骨干、意见领袖引领力量,加强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建设等内容在《规划》中均做出了相关说明。群众文艺繁荣不能没有健全的人才队伍做支撑,要通过培训计划、帮扶计划等实实在在的科学系统、可持续的人才支持项目予以全方位保障。第三,要鼓励社会参与。社会化参与是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重要趋势,在群众文艺建设中同样需要。《规划》将鼓励社会参与置于基本原则之一,是对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进一步细化落地。与之相关的政府购买、志愿者队伍建设、社会组织法人参与形式创新等具体问题,需从各参与主体的特点出发,综合考虑,科学系统规划。第四,要强化保障机制。激发群众活力,要形成群众文化建设的常态化激励机制,为激发群众文艺活力提供动力源。群众文艺发展,要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有充足的经费支持,有各级资源的有效整合,还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只有做好了这些方面,群众创造力激发才能更加持续、更有活力。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群众文艺建设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党和政府对于群众文艺活动的关怀支持非常有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十三五”时期繁荣群众文艺发展规划》从顶层设计角度对群众文艺发展繁荣予以统筹很有必要。繁荣群众文艺非一朝一夕之事,任重而道远,《规划》的出台仅仅是一个起点,一个开始,群众文艺要乘势而上、积极作为,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为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学部长、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